日期:2025-07-28 12:42:43
刘奕雅舒
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间,每当晨曦穿透薄雾,总有一群身着红袄白裤的汉子,脚踏黄土,手持鼓槌,以排山倒海之势敲响一种叫“安塞腰鼓”的乐器。鼓声如惊雷裂空,脚步似战马奔腾,舞者与天地共舞,将黄土的粗粝、生命的炽烈与文化的厚重融为一体。这项诞生于黄河岸边的非遗技艺,不仅是陕北民间的艺术体现,更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迸发的生命赞歌。
从列阵慑敌到民间欢歌
安塞腰鼓历史悠久,但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。以鼓报警,以鼓助威,以鼓告急,以鼓为乐,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,不管何种说法,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事实:这项艺术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的生存哲学。《战国策》记载,秦军以“击鼓进军,鸣金收兵”为号令,鼓声如雷霆,震慑敌军。
随着时间推移,腰鼓逐渐融入民间,演变为祈福、庆丰收的仪式。至唐宋,腰鼓已成“社火”核心,农民在农闲时结队表演,鼓点从战场杀伐转为生活欢歌。
鼓点、舞步与服饰的“三重奏”
安塞腰鼓的表演,是听觉、视觉与体感的综合艺术。
安塞腰鼓鼓点分“流水”“凤凰三点头”“乱劈柴”等数十种。“流水”轻快如溪,用于开场暖场;“凤凰三点头”以三连击模拟鸟鸣,象征吉祥;“乱劈柴”则密集如雨,将气氛推向高潮。老鼓手常说:“鼓点即心声,急时如战鼓,缓时似私语。”
展开剩余70%安塞腰鼓表演讲究“六劲”:摇头晃脑有股能劲,挥槌有股狠劲,踢腿有股蛮劲,转身有股猛劲,跳跃有股虎劲,全身使出一股牛劲,要让观众看着带劲,听着鼓劲。“场地鼓”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,鼓乐齐鸣,众舞者随伞头起舞。这一段叫“踩大场”,表演节奏缓慢,目的是打开场地,拉开队伍。第二段载歌载舞,表演节奏渐快,动作幅度较大,队形变化繁多。到引出固定的“太阳弧”图案后,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,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。伞头唱时,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,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,俗称“接后音”。唱完后,伞头退出场地,由挎鼓子和拉花人场表演,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。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,舞者能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,情绪澎湃,洋溢着黄河热情,使表演达到高潮。“路鼓”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,前由两名伞头领队,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。伞头身后的一位挎鼓子,称“头路鼓子”,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,由他来指挥。队伍的后部,是丑角,也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,这些人物的动作并不固定,大多随意扭动,逗笑取乐,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。
舞者的服饰也很有讲究,以红、白、黑为主色调:红袄象征热情,白裤寓意纯洁,黑腰带代表力量。头扎白羊肚手巾,脚蹬千层底布鞋,既防尘又便于跳跃。女性舞者则着绿袄红裙,头戴银饰,在刚劲中增添柔美。服饰的每一处细节,都暗含陕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从祈雨仪式到“狂放美学”
安塞腰鼓的深层价值,远超艺术表演本身。它承载着陕北人民的生存哲学、集体记忆与精神信仰。
陕北干旱少雨,腰鼓曾是重要的祈雨仪式。表演时,鼓手们高呼“龙王显灵”,鼓点由缓至急,模拟雷声滚滚;舞步从“小步走”转为“大跨跳”,象征雨水倾盆。这种“以声拟象”的巫术思维,折射出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。
每到金秋时节,腰鼓队就会绕村巡游,鼓点欢快,舞步轻盈。村民们跟在队尾,唱着信天游,将新收的谷物撒向空中。此时,腰鼓成为连接人与土地的纽带,表达对“风调雨顺”的感恩。
陕北地处边陲,历史上战乱频繁。腰鼓的“狂放美学”,实则是绽放的生命力。表演时,舞者面部表情夸张,或怒目圆睁,或开怀大笑,将压抑的情感通过肢体彻底释放。这种精神,与黄河“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气魄一脉相承。
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
进入21世纪,安塞腰鼓面临“后继无人”的危机。为破解困局,传承人探索出“传统+创新”的路径。
安塞区将腰鼓纳入中小学体育课,完成腰鼓校本教材《鼓乡乐园》的编写。安塞区政府还积极推动腰鼓文化对外交流,先后组织参加台湾南投灯会、上海世界博览会、北京APEC开幕式、2019年央视春晚、国庆七十周年庆典联欢等大型活动30余次,迎接了印度、荷兰、法国等国领导人访华。
除此之外,安塞区打造“腰鼓文化村”,游客可体验打鼓、制鼓、穿传统服饰拍照。2024年,安塞区还举行了以“鼓舞大陕北 乐动新时代”为主题的民间鼓舞鼓乐展演。鼓声中,有老艺人的泪水,有少年的欢笑,有游客的惊叹。这一刻,安塞腰鼓不再是单纯的表演,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——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非遗,从不在博物馆里沉睡,而在每一次击鼓、每一步跳跃中,获得新生。
黄河奔涌,鼓声不息。安塞腰鼓的狂放与坚韧,正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前行的缩影。当未来的某一天,我们的子孙再次敲响腰鼓,那激昂的节奏,仍会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。
发布于:山东省安联配资-炒股配资开平台-线上股票配资-实盘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